
遵义市习水县温水镇,素有“黔北旱码头”之称,其产业园的命运,恰似一部跌宕起伏的奋斗剧,同样的100公里服务半径,“两幕剧情”却判若云泥。
2017年,承载着产业转移责任的“装备制造产业园”在温水镇挂牌亮相,目标直指100多公里外重庆的电子装配市场。然而现实冰冷,招商遇冷,高峰期仍有近三分之二厂房闲置。更残酷的是,入驻企业多如昙花一现,投产仅一年便接连倒闭撤离。最终园区大门落锁,只余一片萧瑟寂静。
2018年,贵州白酒酒类包材产业的省内包装配套率仅为22.7%。贵州省作出部署,将该配套率提升至80%。这对身为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的习水县而言,无疑是天赐良机——习水境内聚集习酒公司、茅台和义兴分公司等全国知名酒企,而白酒包材产业的最优服务半径,恰恰在100公里内。
精准定位,成为扭转乾坤的密钥。温水产业园果断换上“白酒包材产业园”的新招牌,将自身精准嵌入白酒产业链的关键一环。这一换,不仅调转了命运的航向,更锚定了“颜值经济”的黄金赛道。

贵州习水白酒包材产业园。
2022年,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这为习水产区及其配套产业发展提供了最强战略支撑。
如今,踏入温水白酒包材产业园,沸腾生机早已取代往日萧索:贵州启航包装制品有限公司全自动化车间内,10余个注塑成型的瓶盖零部件,经30余道工序装配成成品;十米外的贵州贵匠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线上,习酒1988酒瓶正经历贴花、烤花、除尘的“精细梳妆”;习水中彩包装有限公司自动化设备将切割好的纸张折叠、涂胶,精准拼接成一个个挺括的酒盒……

贵州启航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的瓶盖展示区。
“瓶、盖、盒、箱、袋,百米半径内一瓶酒的‘全套行头’都能配齐。”温水白酒包材产业园园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19家企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2024年园区完成产值11.47亿元。
温水产业园的崛起并非孤例。位于二郎镇的俊丰白酒包材配套产业园同样构建起了一个与当地酒企深度绑定的高端包材产业集群,规模实力西南领先,两座园区共同托举起习水产区包材的核心供应链。
在俊丰白酒包材配套产业园印刷车间,纸张如流水般穿过10+2印刷机,系统逐层施加CMYK标准色及专色油墨,涂布水性底油,施加UV光油,经红外及UV固化系统,初现雏形的茅台酒盒上,一组镭射金纹在纸面精确浮现。

俊丰白酒包材配套产业园的10+2印刷机。
“我们凭借10+2印刷机等国内顶尖设备,构建起‘天团’级的设备矩阵。”俊丰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令狐荣平指着车间深处,特研联动线、模切烫金清废联动机、2.5米五层瓦楞纸板生产线等一系列全自动化生产设备聚集于此,各显神通。
从“硬核肌肉”到“智慧大脑”,智能化跃变驱动着价值链向高持续攀升。硬件实力的集结只是起点,一张覆盖全园的“数字神经网”正加速编织——俊丰白酒包材配套产业园的工业互联网系统即将上线,此系统将实现订单实时同步、关键区域“千里眼”监控等智能化管理功能。
2024年,习水县白酒产能突破20万千升,产量完成17万千升,产值达到28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93亿元。蓬勃发展的白酒产业为包材配套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广阔市场——习水县完成白酒包材产值13亿元,白酒包材本地配套率达60%。

俊丰白酒包材配套产业园里载满各类包材的运输车,正繁忙而有序地驶离园区。
近水楼台先得月,习水白酒包材产业的辐射力,在地理禀赋的加持下不断延伸。依托毗邻仁怀酱酒核心产区、接壤川渝的先天优势,100公里黄金服务半径早已织就一张活力奔涌的协同网络,让“习水制造”的包材不仅服务本地,也成为周边酒企的“心头好”。
“我们有很大一部分订单来自仁怀产区。你看二郎镇这位置多妙,到仁怀就50公里路,高速、国道、旅游公路交织成网,让习水包材与仁怀酒企的合作如虎添翼。”令狐荣平一语道破地缘优势。

专注高端陶瓷制造的贵州红官窑陶瓷有限公司生产线一片繁忙,产品随白酒出海走向全球。
如今,习水包材的影响力已突破百公里范围,迈向更广阔的市场。专注高端陶瓷制造的贵州红官窑陶瓷有限公司的触角早已越过省界,把版图拓展到了四川宜宾。“我们10%的订单来自五粮液。”公司现场负责人卢启红说,从侧面展示出习水包材“为周边地区提供40%以上配套”的雄心。
更让人振奋的是,“习水印记”正随白酒出海走向全球。红官窑为茅台集团“走进系列”海外推广产品提供陶瓷酒瓶配套。在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期间,茅台集团同步发布了“走进希腊、意大利、英国、法国、日本”五个新品,这些出自习水的东方陶瓷酒瓶,正以其细腻质感,在异国货架上讲述着中国白酒的故事。
卢启红说,规划中的“走进东南亚”系列的陶瓷酒瓶也已整装待发,静候扬帆。
延伸阅读
记者观察丨突破空间“困局”,白酒包材链式跃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李姗
编辑陈露
二审江婷婷
策划丨三审岳振
——————————————————
编后语|兴业、强县、富民,工业是重中之重。贵州提出,促进县域工业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推动全省县域工业提质增量,到2027年,全省县域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左右。目前,在“六大产业基地”所涉重点区域,一批“工业大县”在加速崛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推出“工业大县”调研行系列报道,请读者跟随记者的脚步与视角,去感受贵州县域经济“稳”与“进”的产业力量。
系列报道——
做强“飞起来的贵州造”|“工业大县”调研行之安顺平坝区
“磷”基础升腾大“锂”想|“工业大县”调研行之黔南州瓮安县
编辑: 来源: